Monday, April 14, 2008

ch.186 潮爆中國

真的,如果我要替一個現今成長於香港的15歲孩子找雜誌,我是找不到什麼本地雜誌可讀的。


過去,事情不是這樣的,如果是20年前,這名15歲的孩子應該念高中,在聽歐西流行音樂。有文化上進心一點的,會每個星期等待《音樂一周》、《年青人周報》的出版,每個月拿�一份特大本的《號外》招搖過市並帶點自豪。當然,《電影雙周刊》間中也有不錯的文章吧。懶一點的,至少也會因為是教會學校的關係,每月翻一翻《突破》雜誌。勁band潮流本地創作開始興起,港產英雄片如日方中,隨時看過一部港產片或者新進填詞人的新作都可討論一大把。甚至會因為看多讀多興致勃勃的使然,嘗試一下投稿(今天投到哪?)。讀雜誌當然不錯,而且是主動而熱心的,不過他更喜愛的,可能是到伊利莎伯大廈其時還叫Greenpeace的i.t.前身買第一雙DR MARTENS。十年之後的九十年代,HMV和大型書店普及,大量外國雜誌引進,方便年輕讀者不斷吸納外國資訊,加上網絡開始普及,是海量的吸納期,但再沒有往日的評論價值觀點指引。一本雜誌不同一個網,它涉及到一種被推揚的價值觀,一種活力一種精神,那怕是玩世、左翼批判還是消費主義。今天,香港主流雜誌變得一模一樣了,面目模糊,取向相若。盡情發泄�煽動人心揭秘的自由,而真正意義上的人文精神刊物付諸炬如。今天一個15歲的香港孩子,肯每周期待《星期日明報》已經好好了?

內地文化刊物有生存空間

《誠品好讀》失守,台灣 讀書刊物的時尚化計劃失敗,PPAPER則要到中國大展拳腳,香港的文化刊物或帶一點人文色彩的民生雜誌空間全無,將出版的香港文化刊物《文化現場》,面對的是這樣一個沒人文色彩的雜誌處境。究竟是真的沒有空間,還是閱讀風氣真要轉型?說的未必是放棄閱讀文字,而是選擇的讀物也要改了。當一本本高質素、國際化、本土特色、專門興趣、批判立場鮮明的雜誌已一一呈現在書店,只要十個億的人口中有1%是喜愛這些偏圍興趣的讀者,這些刊物都可維持下去。

雜誌生存空間的長尾理論,大概就是指這個。而中國市場才有這樣的長尾。

如果我是一個15歲孩子的家長,我或者已不再害怕這孩子像十年前一樣沒太多選擇。我或者會每周陪他去尚書房或阿麥書房這些供應新鮮國內雜誌的書店(如果現在的15歲孩子還會和家長一起周末上街的話)。裏面是一個文化的花花世界。好吧,孩子對簡體字有點抗拒,看得不全明白,但你試問一下,有誰個香港人真是要學簡體字的?睇睇�就自然明。而且不幸地,相對起要孩子唸英文雜誌,這孩子可能起碼對簡體字沒那麼抗拒,對吧。

如果我是這家長,我真的會每周陪孩子去買這些雜誌,這樣,起碼可打發我們一個下午的時間,每本雜誌,平均二十元,買四、五本,消磨一個星期,買完吃碗紅豆冰,好過行商場被迫�買玩具或波鞋吧。如果我是那位家長,我引發這孩子買甚麼呢?我會買些自己都有興趣的雜誌吧。

雜誌人文精神超越香港

我會買POPULAR SCIENCE(《科技新時代》)和NEWTON(《科學世界》)的簡體中文版。雖然我知道宇宙黑洞、冰河溶化史和我們現身處的世界,好像沒大關係,但我真的相信,正如早前有論者提到:不懂牛頓第二定律,真的和沒看過莎士比亞的作品一樣無見識(而我們以前總是覺得後者一定比前者重要)。

我會買《華夏人文地理》這本和NATIONAL GEOGRAPHIC內容合作的同類地理及生物知識雜誌,每期都會有一兩個國內記者自己做的大型中國專題。可能是尋找成吉思汗秘密陵墓。可能是每個省找來一家人,把家當都擺出來拍張照。

我們這一代和上一代,當然經歷過大陸雜誌如《人民畫報》的洗禮,從此認為大陸雜誌就是那回事,而今天,大陸雜誌在人文精神或城市發展的探討、外國資訊的整理修編方面,已然超過香港。如果覺得下一代無雜誌可讀,也變得無志向,你其實應該真真正正拿起這些雜誌好好認識一下。

《華夏人文地理》等地理類雜誌中,攝影鏡頭下的風景是獵奇同時也令人嚮往與幻想。VISION(《青年視覺》)等大

陸時尚類雜誌未必做得最潮最新,但它們卻非常花心機去收集世界正在發生什麼,作為一種潮流digest,它還是有其可讀性。VOGUE中文版時裝雜誌上如果涉及到外國fashion show的正常露乳照,都不用打上格仔。

地理科學時尚生活 應有盡有

《新周刊》質素有高有低,但提出的城市生活概念、城市榜、批判精神,沒有一份香港雜誌可比。《三聯生活周刊》的民生角度很中國定位,如果要從新認識中國,就從這裏開始。《生活》雜誌的簡約、大器,及最重要的對當今摩登中國人文精神、藝術傳承和圖片的關注,未見到有追近者。《萬象》、《讀書》和《書城》以文字為主,還是讓人看到當今中港台 的散文大家的示範(而且前兩本那種細開本的size真是切合隨身閱讀習慣的)。

《城市畫報》是kidult了一點,但起碼是70年代生那批人的真實健康聲音。近期最紅的《城市中國》,單看近期的香港深圳 選題,和最近的世界城市對比,就知道國內雜誌人的視野與關心點的不同。

大學生攝影師辦雜誌也不遜

當然,如果我是這15歲孩子的家長,我還會一個不在意的發現,並告訴他,一本叫RICE的類似初期CREAM的年青人雜誌,搞手只是一班大學生,跟他年齡差不多。還有攝影師233自己辦的攝影雜誌,一個人可以搞好。而看《SOHO小報》,一個建築集團又會搞好雜誌。如果這是個有上進心愛閱讀的孩子的話,20年後,面對可能真的再不讀書的再下一代,他也許會回憶在2008年香港的讀書風氣,他們是第一代在成長歷程中,大量看大陸雜誌的香港人。

文:李照興

No comments: